敦煌讀書班 A seminar about Dunhuang study by Professor Yang Fuxue (Conducted in Putonghua)
敦煌研究院第113期「敦煌讀書班」
113th Dunhuang Reading Workshop
Dummy | |
---|---|
主持人: | 楊富學教授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、研究員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|
時間: | 第113期 :2024年5月27日(星期一) | 上午10:30-12:30 |
地點: | 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3樓 CPD3.28 |
語言: | 普通話 |
免費入場 ∣ 歡迎各界人士參與 | |
主辦機構: |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|
贊助機構: | 旭日慈善基金 |
學術支持: |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“多元民族文化與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斷代研究”(項目編號:23AZS004) |
查詢: | hkucbs@hku.hk | (852) 3917 0094 |
第一講:東融西鑒:回鶻人的儒釋道耶信仰
Lecture 1: East Fusion and West Mirror: Old Uighur Belief in Confucianism, Buddhism, Taoism and Christianity
報告人:牛汝極博士(新疆師範大學原副校長、教授、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)
評議人:楊富學博士(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長、研究員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)
內容提要:回鶻西遷後除了摩尼教信仰外,受當地中華文化環境影響逐漸傳習儒學、道學,《論語》《道德經》等經典都被翻譯為回鶻文,傳承踐行中華文化,尤其是佛教信仰曾盛極一時,形成了宏大的譯場和譯者群體,即使沒有全部翻譯漢文《大藏經》,至少經律論的大部分都翻譯為回鶻文了。此外,部分回鶻人還崇信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基督教的東方教派,留下了千餘件敘利亞文基督教祈禱書、聖經和聖徒傳記等文本。
第二講:解讀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中「白鵠」的身份及其在西方淨土經變中的圖像
Lecture 2: Discuss the Identity of Baihu in the Amitābha Sutra and its Corresponding Images in the Western Pure Land Transformation Tableaux
報告人:余秀玲博士(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)
評議人:行佳麗(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)
內容提要:佛經中經常提到鳥類,有的出現於本生故事,或棲息於諸佛莊嚴淨土,最常見的是在彌陀淨土中宣流法音的妙音寶鳥。鳩摩羅什所譯的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提及彌陀淨土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:白鵠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當中的「白鵠」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注疏中往往被解讀成「白鶴」,牠們在西方淨土經變中亦以白鶴的形象出現。以前對此解釋十分模糊。到底經文的原意是鵠?還是鶴?鵠與鶴是互通,還是各有所指?本報告通過文獻、藝術考古材料及鳥類學知識考查,認為以往將白鵠解釋為白鶴,以及在西方淨土經變中使用後者的形象,或許是一種有意的選擇,反映了鶴在道教文化中永生的象徵意義與佛教輪迴思想的重疊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