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蓮覺苑
佛教藝術講座系列
Dummy | Dummy |
---|---|
主講: | 沙武田教授 李松教授 |
時間: | 2021年5月18日 (星期二) 和 5月24日 (星期一) 下午7:00至下午9:00 (HKT) |
語言: | 普通話 |
免費入場 ∣ 歡迎各界人士參與 | |
主辦機構: |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|
贊助機構: | 東蓮覺苑 |
查詢: | hkucbs@hku.hk | (852) 3917 0094 |
講者介紹
沙武田教授
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,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,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
沙武田,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,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,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,“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國家級人選和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”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,敦煌研究院絲綢之路與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,主要從事佛教石窟考古、敦煌學、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。
田青教授
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、藝術學院教授、元培學院導師。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研究所Heinz Götze講座教授
李松,筆名李凇,藝術史博士。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、藝術學院教授、元培學院導師。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研究所Heinz Götze講座教授。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。主要專著有:《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》、《陝西佛教美術》、《中國道教美術史》、《遠古至先秦繪畫史》等,論文集出版有《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》、《神聖圖像》、《圖說新語》。2009年獲文化部頒發首屆“中國美術獎-理論評論獎”;2013年獲“北京大學第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”一等獎。先後三次獲得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。
講座簡介
講座一
禮佛窟·藏經窟·瘗窟—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營建史考論
時間:2021年5月18日 下午 7:00-9:00 (HKT)
講者: 沙武田教授
莫高窟第464窟位處北區崖面的北段,和學術界關注度很高的敦煌藏傳佛教代表窟第465窟為鄰窟,對第465窟的斷代有重要的佐證價值,因此頗引人注意。經我們對第464窟基本歷史、考古、圖像作全面的分析,发現第464窟的營建前後經歷了多次工程。到了西夏晚些時間,對洞窟前室進行了二次維修工程,制造出前室西北角和西南角兩個密閉的空間,這兩個密閉空間又成為元代中晚期某個時間藏經的地方,這時洞窟兼具禮佛窟和藏經窟的雙重性質。而元代把大量的多民族語言文字的佛經、回鶻文木活字等一同封存起來,也有可能是作為佛教徒瘗埋的隨葬品,則又使得洞窟性質從禮佛窟+藏經窟進而又兼具瘗窟的多重屬性。元代人選擇第464窟作為瘗窟,實是對前期西夏時期所繪壁畫題材濃厚而強大的滅罪、度亡、救度、往生功能與思想充分理解基礎上的再
利用。
講座二
佛教音樂的前世今生
時間:2021年5月24日 下午7:00-9:00 (HKT)
講者: 李松教授
該講座以現存唐代長安主要佛教石窟與造像為線索,結合歷史文獻,力圖對長安佛教藝術進行大輪廓的描述。涉及到以下內容:1 北朝-隋代佛教美術的簡要回顧,2 彬縣大佛寺石窟,3 麟游慈善寺石窟,4 耀縣藥王山摩崖造像,5 玄奘蹤跡(玉華宮、大雁塔)以及王玄策西行,6 七寶台造像,7 主流藝術風格:长安模式与“吳帶當風、曹衣出水”,8 散佚造像精品(西安碑林等),9 地宮藝術(慶山寺、法門寺),10 新發現的藍田佛爺腰唐代佛龕。